专访三灶鹤舞传承人:坚守与创新之路

专访三灶鹤舞传承人:坚守与创新之路

2025年6月,珠海科技学院“鹤舞拾光筑梦突击队”先后走访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鹤舞传习展示馆、传承人个人工作室等地,对国家级传承人谈森荣、首位鹤舞女性市级传承人邓爱珍、市级传承人汤福文、区级传承人谈锦徽进行专访。四位传承人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三灶鹤舞的传承故事,展现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坚守与创新中的生命力。

专访三灶鹤舞传承人:坚守与创新之路

图为突击队成员专访国家级传承人谈森荣

谈森荣:用半生诠释鹤舞的“灵动与坚守” 59岁的国家级传承人谈森荣与鹤舞的缘分始于三灶岛的乡村年味。“小时候过年,醒狮和鹤舞是村子里最大的热闹。”16岁时,他加入村里的醒狮队,开始系统学习鹤舞,逐渐领悟到“鹤舞不是简单的跳,要像仙鹤一样一前一后迈步,不能带着醒狮的‘八只脚’习惯”。 2010年入选世博会表演阵容,成为谈森荣传承路上的重要节点。“能代表三灶鹤舞走到更大的舞台,突然觉得这不仅是兴趣,更是责任。”他坦言,传承面临“找人学”的难题:年轻人工作繁忙,练鹤舞缺乏补助,且3.5到4公斤的鹤衣对身体要求高,能坚持的人很少。为此,他在创新与传统间寻找平衡,将单人动作改编为多人编队,改良转身动作使其更流畅,目前已培养7位徒弟。  

汤福文:鹤歌传承的“坚守与期盼” 年过七旬的市级传承人汤福文与鹤歌的缘分始于童年。“小时候过年,长辈们唱着鹤歌拜年,村里春晚总有白鹤起舞、鹤歌相伴。”2018年,因指导过他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徐钜兴离世,鹤歌传承面临断档,汤福文在再三邀请下接过传承担子。 鹤歌讲究“四句成调,句句押韵”,需根据不同活动即兴作词,“过年唱祝福,中秋唱团圆”。但传承难题显著:年轻人偏爱流行歌,觉得四句调单调,且作词费脑,至今无正式拜师的徒弟。表演也面临挑战,鹤衣沉重,舞者弯腰跳跃耗力,一场表演最多5分钟,而队员多为60多岁的老人,年轻人需补贴才愿参与。汤福文期盼政府和学校给予更多支持,在中小学培养兴趣,让鹤歌传得更远。

邓爱珍:打破性别壁垒的“白鹤使者” “刚学鹤舞时,不少人说‘女性不适宜跳鹤舞’。”在三灶鹤舞传习展示馆,首位女性传承人邓爱珍回忆起1997年与鹤舞结缘的经历。当年她从外地嫁到三灶,因对鹤舞的浓厚兴趣拜师陈炎福老先生,凭借热爱与执着打破了传统偏见。 邓爱珍介绍,鹤舞不仅要模仿白鹤灵动轻盈的姿态,更要传递吉祥安宁的寓意。为了掌握精髓,她反复练习步伐与手势,从田埂间观察白鹭的动作中汲取灵感。如今,她积极走进校园、社区开展教学,用生动的讲解和演示让更多人感受鹤舞魅力。“现在常有学生、社区居民来学,甚至有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,这让我看到了希望。”她欣慰地说。

专访三灶鹤舞传承人:坚守与创新之路

图为团队成员与市级传承人谈锦徽合影

谈锦徽:年轻传承人的“守正与创新” 作为最年轻的区级传承人,谈锦徽自幼受家庭熏陶,跟随父辈学习鹤舞技艺,历经数十年打磨才熟练掌握从基础步伐到整套舞蹈编排的精髓。“鹤舞不仅是一门技艺,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,承载着祖辈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。” 在金湾区文化宫的工作室里,谈锦徽向突击队成员展示了鹤舞道具的制作过程。“每一片羽毛都是逐片粘贴的,如今服饰已改良得更轻巧。”他积极探索创新路径,制作融入鹤舞元素的原创文创产品,希望在与时俱进中让这项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。

专访三灶鹤舞传承人:坚守与创新之路

此图是突击队成员打造的 “鹤舞传为” 小程序

珠海科技学院 “鹤舞拾光筑梦突击队” 完成此次采访后,形成 4 篇电子采访稿,累计达 2.5 万字。这不仅为 “百千万工程” 社会实践活动注入了深厚文化底蕴,也让青年学子更深入地体会到非遗传承的艰辛与意义。同时,团队对三灶鹤舞进行数字化赋能,研发出适用于移动端平台的 掌上鹤舞数据库小程序,为三灶鹤舞的传承与传播增添了新动力。在四位传承人的坚守及各方努力下,三灶鹤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吸引更多关注,有望在时光流转中持续绽放光彩。

图 | 乔鸿杰、赵欣然

文 | 邓源源
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:https://www.gji.hainanhaikou.com/6587.html

(3)
上一篇 2025年8月13日 上午10:44
下一篇 2022年11月7日 下午8:15

相关推荐